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案例分析 > 复习辅导

2015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分析》重点讲义:采掘类案例

国和网校  [2015-04-17 20:10:00 ]  【

  1.2011年环评师考试采掘类案例题 (铁矿)

  某大型金属矿山所在区域为南方丘陵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670mm,属泥石流多发区,矿山上部为褐铁矿床,下部为铜、铅、锌、镉、硫铁矿床。矿床上部露天铁矿采选规模为1.5×106t/a,现已接近闭矿。

  现状排土场位于采矿西侧一盲沟内,接纳剥离表土,采场剥离物,选矿废石,尚有约8.0×104m3可利用库容。排土场未建截排水设施,排土场下游设拦泥坝,拦泥坝出水进入A河,露天铁矿采场涌水直接排放A河,选矿废水处理后回用。 现在拟在露天铁矿开采基础上续建铜硫矿采选工程,设计采选规模为3.0×106t/a,采矿生产工艺流程为剥离,凿岩、爆破、铲装、运输,矿山采剥总量主2.6×107t/a,采矿排土依托现有排场。新建废水处理站处理采场涌水,选矿生产工艺流程为破碎、磨矿、筛分、浮选、精矿脱水,选厂建设尾矿库并配套回用水、排水处理设施,其他公辅设施依托现有工程。尾矿库位于选厂东侧一盲沟内,设计使用年限30年,工程地质条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续建工程采、选矿排水均进入A河。采矿排水进入A河的位置不变,选矿排水口位于现在有排放口下游3500m处进入A河。 在A河设有三个水质监测断面,1#断面位于现在有工程排水口上游1000m,2# 断面位于现在工程排水口下游1000m,3#断面位于现在有工程排水口下游5000m,1# ,3#断面水质监测因子全部达标。2# 断面铅、铜、锌、镉均超标。土壤现在监测结果表明,铁矿采区周边表层土壤中铜、铅、镉超标。采场剥离物,铁矿选矿废石的浸出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浸出液中危险物质浓度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矿区周边有2个自然村庄,甲村位于A河1#断面上游,乙村位于A河3#断面下游附近。居民以种植水稻、果树、茶叶为主,生产生活用水均为地表水。

  问题:

  1、列出该工程还需配套的工程和环保措施。

  答:(1)续建工程拟利用的原铁矿排土场,需建设截排水设施及拦泥坝出水回用设施;

  (2)续建工程的尾矿库需建设截排水设施及坝后渗水池(或消力池),且尾矿库及渗水池需采取防渗措施;

  (3)需配套建设续建工程选厂至尾矿库的输送设施;

  (4)露天铁矿闭矿后,需对原铁矿选厂采取改造利用或进行处理;

  (5)破碎、磨矿、筛分车间的粉尘治理设施;

  (6)泥石流防护工程。

  (还可以答上选矿厂和尾矿库排水的监测设施。其实这个小题不太好答,因为题干给的信息是比较模糊的,而且称公辅设施依托现有工程,而辅助设施与配套设施经常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2、指出生产工艺过程中涉及的含重金属的污染源。

  答:(1)产生含重金属的扬尘或粉尘污染源:采矿中的凿岩、爆破、铲装、运输;选矿中的破碎、磨矿、筛分;

  (2)排放(特别是非正常排放)的水体中含有重金属的污染源:选厂排水设施;尾矿及排水设施;采场涌水及处理站。

  3、指出该工程对甲、乙村庄居民饮水是否会产生影响?说明理由。

  答:(1)对甲村饮水不会产生影响。因甲村位于现有工程排水口上游1000m1#监测断面的上游,且所处河段的水质不超标,而甲村距离拟建工程选厂排水口较远(4500m以外)。因此,拟建工程选矿排水不会影响到甲村。

  (2)对乙村饮水将产生影响。因为乙村位于本工程新建排水口下游1500m附近,虽然现状水质不超标,但根据现有采选规模较小的铁矿排水口下游1000m的2#断面重金属超标的情况来看,续建规模较大的本工程营运后排水却可能会导致乙村所处河段出现重金属超标。4、说明该工程对农业生态影响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因子。

  答:农业生态影响的主要污染源为:

  (1)采场及采矿中的凿岩、爆破、铲装、运输;

  (2)选矿厂的破碎车间、磨矿车间和筛分车间;

  (4)采场涌水处理站及选矿厂排水设施;

  (5)尾矿库及其渗水池。

  以上污染源会产生的扬尘会污染农田,排水(特别是事故排放)进入农灌水体亦会污染农田,污染因子主要是:粉尘、铜、铅、锌、镉。

  2.2010年环评师考试采掘类(煤矿)

  某矿区拟新建12.0Mt/a的煤矿,井田以风沙地形为主。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0m,地表典型植被为沙生植物群落,植被覆盖率为25%;区域为半干旱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矿井服务年限35年,开采侏罗纪中缓的9个煤层,总厚度平均约30m,开采方式为井工开采。矿井以三个水平分六个采区,逐次开拓全井田,开采煤层平均含硫量为0.05%,配套建设选煤厂,矸石产生量为1.2×10?6t/a,属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拟排放矿区现有排矸场。该排矸场位于井田南边界外一条东西走向的荒沟内,该荒沟附近有一个村庄,现在居民25户。井田内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层潜水,潜水位仅埋深2-5m,煤炭开采不会导通地表第四系砂砾层潜水。预计煤矿井开采地表沉陷稳定后下沉值平均为20m。项目建设期为26个月,建设期主要施工废水包括井下施工排出的少量井下涌水、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机械车辆维护冲洗废水。

  问题:

  1、列出沙生植被样方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样方周边植被生境,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土壤类型与结构等;

  (2)样方中植物情况,包括植物种类(包括优势种和建群种)及其拉丁学名、盖度、密度、频率、植株高度、生物量、优势度等。

  (3)调查是否有国家或地方保护物种。如有保护物种,需对其生境及其生存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生存状态与生境条件等。

  2、简要分析地表沉陷稳定后地貌的变化趋势,给出因地表沉陷导致的主要生态影响。

  (1)地貌变化趋势:

  ①由于地表移动,井田内(包括井田周边)会仍留下较多的裂缝,甚至形成季节性冲沟。

  ②由于井田下沉20米,原井田内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0米的的岗丘地形将消失,下沉区将形成外围西高东低的盆地。

  ③形成盆地会产生积水现象,特别是浅层地下水会补给入渗,形成水塘;水塘周边会生长非地带性的湿生植被而替代原来的地带性沙生植被。

  ④总体来看,地表下沉稳定后,井田西高东低的岗丘地形将变为平地与盆地,且井田局地将由原来的风沙地貌演变为局地(水侵)湿地地貌。

  (2)深陷导致的主要生态影响:

  ①下沉盆地边坡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

  ③下沉盆地区域植物群落将发生变化,由地带性的沙生植被将非地带性的水生或湿生植被替代,生态系统类型将发生变化;

  ④下沉盆地外围沙生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生存环境更为严酷,甚至面临死亡;

  ⑤如果盆地区原为牧场,则该牧场将受到破坏。

  (这个小题难度较大,是本案例最难答的一道小题。虽然知道下沉后会形成盆地,由于潜水埋深浅,盆地会出现积水现象,但要求描述变化趋势,语言上也不好组织。但地表裂缝、形成盆地、盆地积水应该是关键内容。生态影响主要应该是水土流失、植被类型的变化、牧场受到破坏(考虑到井地周边有居民,沙生植被区,也未提到农田,应该是以放牧为主)、盆地外围沙生植被生长受到影响。这些应该是采分点)

  3、排矸场现状调查时,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1)既有排矸场是否存在扬尘污染问题,特别对附近居民区空气污染影响问题;

  (2)排矸场是否影响了荒沟附近居民饮水;

  (3)矸石山是否存在塌方及溃坝问题;是否会对附近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是否需要搬迁。

  (4)防止矸石山自燃与爆炸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采取防止矸石山自燃的分层堆放、分层垫铺粘土或石灰措施。

  (5)对荒沟内及周边区域植被的破坏,是否采取了一定的生态恢复措施,效果如何。

  (6)排矸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7)对荒沟季节性排洪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洪排水措施;

  (8)既有运输道路及两侧生态保护目标影响情况调查。

  (这个小题调查的是排矸场现状环境问题,需关注的内容应该较多,估计采分多为0.5分;个别可能为1分,如(3)、(4)。)

  4、给出建设期主要施工废水处理措施。

  对施工废水根据类别及其处理后的用途,分类分别处理:

  (1)井下施工排出的少量井下涌水根据使用情况,采取设置过滤、中和、沉淀、生化处理或消毒等深度处理工艺;

  (2)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主要通过沉淀池处理,降低SS的含量,重复利用;

  (3)机械车辆维护冲洗废水,应先设置隔油处理,然后再进入生化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

  (本小题并不难。一是分类处理,二是绝大多数人会答上沉淀、生化和隔油主要处理措施,可以得分)

  3.2009案例第一题(采掘类)(铁矿)

  拟建生产规模8×106 t/a的露天铁矿位于山区,露天开采境内有大量灌水,周边有耕地。露天采场北800米处有一村庄,生活用水取浅层地下水。采矿前需清理地表,剥离大量岩土。生产工艺:采矿——选矿——精矿外运。

  露天采场平均地下涌水12500 m3/d,用泵疏干送选矿厂。矿厂年排尾矿3.06×104 m3,尾矿属第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尾矿库选在距露天采场南1000米沟谷内,东西走向,汇水面积15平方公里,沟底有少量耕地,两侧生长灌木,有一自北向南河流从沟口外1000米过,河流沿岸为耕地。沟口附近有20户居民的村庄。尾矿坝设在沟口,初期坝高55米的堆石坝,后期利用尾矿分台阶逐级筑坝,最终坝高140米,下设渗水收集池,渗水、澄清水回用生产,不外排。设有符合防洪标准的库内、外排洪设施,为保安全,生产运营时坝前保持滩长>100米的尾矿干滩。

  问题:

  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土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

  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内容。

  4、简述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5、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1)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一定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及其生态效益的损失;

  (2)破坏农田,造成农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损失;

  (3)地表清理及岩土剥离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由于处于山区,还需分析是否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5)清理、剥离活动是否会对山区野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2,(1)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断抽排地下水,容易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周边井水水量或水质,进而影响居民生活;

  (2)地下水位下降也有可能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

  (3)抽排地下水也容易导致地表下沉,形成“漏斗”。

  (4)采矿作业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容易使下游河流地表水水质变差。

  3,(1)调查尾矿库区及影响范围植被的生境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

  (2)调查有无国家或地方保护植物种及分布情况;

  (3)调查主要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特别是优势种的生长情况

  (4)设置样方,调查植被及主要植物的覆盖率、频率、密度等基本情况。实测或估算其生物量。

  4,(1)尾矿放矿及堆存过程中不断扩占土地,造成植被破坏;

  (2)尾矿干滩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3)尾矿区人员活动及尾矿坝堆高作业的噪声影响;

  (4)尾矿库渗漏可能对地下水的影响;

  (5)对周边区域的景观影响;

  (6)溃坝风险影响。

  5,(1)居民需搬迁。

  (2)因为居民处于沟口,尾矿库下游。若尾矿库发生溃坝,将危及居民安全。

  4. 2008年考题采掘类(金属矿)开采

  拟扩建金矿采选项目,现在矿石开采规模约3600t/d,采矿大量抽排矿井涌水,目前没有明显影响该区域内4个村庄地下水的取用。评价区内有地表沉陷发生,采矿中的废石堆置于甲废石场,废石场堆存量已接近设计容积,生产中产生的氰化矿渣,装入草编织袋内,先堆置于铺设普通水泥地面的堆棚内,堆棚有渗滤液收集池,然后由有处理资质的公司运走处置。选矿废水回用不外排,尾矿浆含有Pb、Cu、Ag、Cr等离子,排入尾矿库,尾矿库的上清液回用。扩建主体工程为扩大井下采场,扩建后矿石开采能力将达到7200t/d,在山岭型冲沟新建乙废石场,占地2.3hm2,该冲沟植被现状以草灌为主,采矿石为Ⅰ类一般工业废物排入乙废石场,生产中产生的氰化矿渣仍临时堆置于现有堆棚,再适时运往某化工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填埋场填埋,扩建后工程尾矿仍排至现尾矿库,生产废水亦回用不外排。

  问题:

  1.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中除环境空气和地表水外,还应对哪些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简述理由。

  (1)地下水,包括矿井涌水、尾矿库下游地下水、村庄地下水;堆棚渗滤液收集池及下游地下水。有氰化厂、尾矿浆中含有重金属,存在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

  (2)噪声,选厂噪声、运输道路沿线噪声。破碎、选矿噪声源强大,会对周边居民区产生不利影响。

  (3)地表沉陷情况,包括沉陷范围、深度等。井工开采容易导致地表沉陷,引发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必要进行监测。

  (4)生态,废石场占地区土地利用及植被情况。此类工程对生态影响比较明显,工程占地及植被破坏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必要进行监测。

  2.说明氰化矿渣处理方式是否符合现行危废贮存和填埋要求,简述理由。

  (1)氰化渣属于危险废物,本工程的贮存与填埋要求不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2)草袋没有防渗功能,不能装在草袋内,也不能堆放在不符合安全要求、不能防风、防盗、防晒防雨能力差“堆棚”内,普通水泥做的地面,容易产生裂缝,防渗功能差。即本工程目前所采取的措施不能保证氰化废渣临时贮存的安全。适时运往由环保部门批准的另一化工厂运填埋也不符合要求,要弄清该化工厂所设填埋场的类型,不能将与氰化废渣与其不相容的固废填埋在一起。

  3.指出扩建工程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活动,简述理由。

  (1)地下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将进一步加剧。

  (2)乙废石场占地对植被的破坏及其可能存在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问题。

  (3)尾矿库因扩建而增大加了库区占地对生态的破坏。

  (4)尾矿库溃坝风险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5)扩建时地面相关工程建设对植被的破坏。

  4.针对甲、乙两个废石场,分别说明环评是需要关注的主要环保问题。

  (1)甲废石场关注服役期满后的生态恢复,对地下水的污染,会不会在洪水情况下发生崩塌等问题。

  (2)乙废石场需关注在废石堆放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影响、扬尘影响、能否保障洪水渲泻的畅通,是否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周边景观造成的影响。

  5.新建废石场应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1)拦渣工程:设置拦渣堤、挡渣墙、拦渣坝等。

  (2)护坡工程:削坡开级、砌石护坡、喷浆护坡、铅丝笼防护等。

  (3)土地整治:场地平整、覆土恢复植被等。

  (4)防洪排水,设置防洪坝、排洪沟、排洪涵洞等。

  (5)绿化措施:在废石堆放过程中对稳定边坡覆土绿化。

  5. 2008年考题采掘类(油田)

  某油田拟新开发一个35km2区块,年产原油60×104t,采用注水开采,管道输送。该区块新建油井800口,大多数采用丛式井;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钻井废水在井场泥浆池中自然干化,就地处理;集输管线长约110㎞,均采用埋地敷设方式。开发区块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区内有小水塘分布,小河甲流经区内,并在区块外9㎞处汇入中型河乙,在交汇口处下游8㎞处进入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区块内有一省级天然林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00 hm2,在自然保护区内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井场和管线与自然保护区边缘的最近距离为500m。集输管线穿越河流甲一次。开发区块内主要土地类型和工程永久占地类型见下表:

  开发区块主要土地类型和工程永久占地(单位:hm2)

  类型基本农田草地林地河流水塘合计

  区块现状12109001300903500

  工程占用7.911.90.80.421.0

  第一组问题(原题):

  1.确定本项目的生态评价范围。

  (1)根据该类项目特点,从开采境界这一区域来评价,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为开采境界外延3公里范围。(根据陆地石油天然气导则判断)

  (2)井场及集输管线评价范围为工程占地区外围500m,但由于500m外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省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在保护区内没有任何生产活动,井场、集输管理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将该保护区包括在内。

  2.指出本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省级天然林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草地、林地、河流水塘。

  3.识别本项目环境风险事故源项,判断事故的主要环境影响。

  (1)主要是钻井作业井喷事故、集输管线破裂、站场等储油设施破损油类外泄或遇火引发的环境风险事故。

  (2)石油烃外泄造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植被的污染。污染空气对人群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落地油会造成土壤的污染,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影响植物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死亡;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正常生长与繁殖,影响地表水功能;石油烃类着火发生爆炸易酿成安全事故,同时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危害;在灭火过程中大量的人员、机械活动对生态的破坏,还存在灭火剂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做任何一个项目时,均应考虑其是否有环境风险因素,如果有,就需要深入进行评价。不只是污染型项目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交通运输项目也涉及环境风险评价,如公路、铁路、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采掘类项目也涉及环境风险评价,如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煤层气开采、煤矿开采等。)

  4.从环境保护角度判断完井后固体废物处理方式存在问题,简述理由。

  (1)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钻井废水采取在井场泥浆池中自然干化,就地处理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2)这三类物质虽然均产生于井场钻井过程,但分别属于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其具体来源、成分均不同,不应混合在一起处理,且现状处理方式不符合固废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而应分别进行处理。

  5.简述输油管道施工对生态的影响。

  本输油管道施工将会对地表植被、土壤、河流等沿线区域造成明显的破坏或不利的影响。由于其距离自然保护区较近,虽然不占用保护区,但施工时对自然保护区将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一是临时用地的变更可能选择在距离保护区更近的区域,二是施工活动对林内野生动物的干扰,三是使保护区外围地带的生态环境变差。

  6. 2007考题采掘类(天然气)案例题

  某公司拟开发的天然气田面积约1500km2,设计井位215个,集气站7个,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厂1座,天然气集气管线总长约1700km。该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属干旱气候区。主要植被类型为灌丛和沙生草地。在拟开发区块内的东北部有一面积为14.5km2天然湖泊,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52.6km2(含岸线以上部分陆地),没有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拟开发区块内的东南部有一面积约1km2的古墓葬群,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判定暂不宜发掘。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指出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敏感目标,给出其中某一类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现状调查应获取的资料。

  (1)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湖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群,灌丛和沙生草地。

  (2)调查自然保护区应收集保护区基本情况及有关科学研究的资料,包括保护区名称、地理位置、保护级别、保护范围;保护区自然环境特征,如湿地面积、水源、水文条件、水生生物、水质状况;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及价值,如本湿地保护区鸟类栖息、活动、食物、营巢等情况;保护区结构与功能;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能力建设情况;保护区现状环境问题与原因。识别工程经过保护区段的长度及其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2.自然保护区内可否布设井位,说明理由。

  (1)自然保护区内不能布设井位。

  (2)该保护区没有进行功能区划,按照“矿产资源法”及“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需按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要求严格管理,不能在保护区进行任何生产建设活动。

  3.指出天然气集气管线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管道施工作业带清理、伴行道路建设、管道开挖,以及工艺站场土地平整等活动中,机械挖掘作业,人员活动、车辆辗压等将对沿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包括植被破坏、强烈的土壤扰动,并加剧土壤侵蚀。

  4.给出气田运行期环境风险源。

  井场、集气站、输气管线、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站,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或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管线、贮气设施损坏、破裂,天然气泄漏、防冻液泄漏,特别是遇火引发的火灾与爆炸事故,伤害人群并伴生次生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

  5.确定气田开发对古墓葬群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1)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2)避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打井、铺设管线等建设活动。

  (3)由于本工程涉及的古墓葬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铺设管线,需征得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同意,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4)如果文物分布范围内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经批准后,可以在文物保护范围以外采取丛式井或其他先进工艺将井打至文物分布层以下再改变方向抽取下层天然气,避免损毁文物。

  (5)施工中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上报,保护现场,等候文物管理部门处置。

  (6)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管理责任制,必要时签定责任状,杜绝盗墓现象的发生。

  7. 2007年采掘类(煤矿)案例题

  国家规划某矿区拟建原煤生产能力240万t/a的煤矿。井田面积55km2,煤层埋深100-300m,储量丰,煤质优,平均含硫量1.6%。拟同步建一矸石电厂与矿井工业场地相距1km,公路可达,电厂用水拟采用地表水。煤矿位于风蚀为主的黄土高原,井田内耕地约占1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耕地的1/3,井田内植被主要为灌丛和天然牧草,植被覆盖率约38%,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60mm,降水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2880mm。井田内有7个村庄(360户1500人),西北部有明长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由西北向东的一级公路通过;一小河A(属Ⅲ类水体)从井田中部流过;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公路南侧,拟占用一部分耕地(已取得征地手续),煤矿原煤经筛分破碎分级出售;矿井水拟经一级沉淀处理后60%回用于井下,其余达标排入小河A;年产煤矸石(I类固体废物,热值7.0MJ/kg)60万t。经可行性研究预测,矿井运行后地表沉陷深度约4~5m。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根据国家煤炭开采政策,本工程应配套建设的工程是什么?说明理由。

  (1)还应配套建设瓦斯抽放站,用作发电、燃料或用于生产化工产品。

  (2)根据“煤炭产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减少排放。鼓励煤层气(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

  (国家在煤炭开采、利用方面的产业政策较多,更新也比较快,应关注其最新产业政策要求。)

  2.列出地面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灌丛及天然牧草植被,特别是黄土高原植被;7个村庄;明长城;小河A。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识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均需要识别保护目标。对国家规定的重要敏感保护目标应牢记。)

  3..针对明长城遗址,提出煤矿开采的保护措施。

  (1)地上做到不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打井及建设其它设施。

  (2)井下留保护煤柱。

  (这道题容易想到留设煤柱保护,以免塌陷。但往往忘记了地上还应采取保护措施。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法”对文物保护有明确规定,考试中最容易从文物法的内容中出题。应认真学习“文物法”。)

  4.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给出矿井水的回用途径。

  回用于电厂、洗煤厂等矿区用水单位、矿区绿化、井下洒水抑尘、黄泥灌浆等。

  5.给出本工程矸石场选址的环境保护要求。

  矸石堆场500m范围内不应有居民区。矸石堆场宜布置在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等敏感区的下风向、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取水口的下游地区。

  第二组问题(本人补充):

  1.如矿区周围有地方小煤矿,环评应做哪些工作?

  调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给出整合或关闭名单、提出整合要求、附地方政府整合或关闭文件。

  2.分析采煤对小河A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1)会造成河流水量减少,也可能发生透水事故,矿井水及矿区污水排放河流水质污染。

  (2)设置防水煤柱、监测矿井水水质及矿区污水水质、进行污水处理、矿井水综合利用。

  3.矿区内有供水意义的井泉多处,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1)调查井泉布局及水文地质情况;

  (2)划定禁采区,留设防水煤柱和维护带煤柱,矿区污水不得排放避开井泉;

  (3)监测水量及水质变化;

  (4)如果造成影响,须为居民提供其它供水方式,敷设供水管线、落实饮水工程补偿费。

  4.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应采取哪些主要保护措施?

  (1)施工期临时占地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植被)、土壤的破坏。在生产营运中,地表设施(井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管线等)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井工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塌陷所导致的地表水漏失对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地表沉陷引发的建筑物破坏和居民搬迁等社会影响;煤矸石山堆放压占土地对植被、景观的生态影响。特别是对生态敏感目标,如果不加注意,影响将更为突出。

  (2)科学选址,控制用地面积,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对受损生态系统及时予以恢复或重建,避开生态敏感保护目标或在井工开采中留设井下保护煤柱;占用农田、林地要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经济补偿,占用基本农田或使基本农田丧失功能的,要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占一补一”,做到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生产营运期坚持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所要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与监测计划,制定搬迁规划,造成地表沉陷的要及时予以补偿和恢复或搬迁居民;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需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并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煤矸石堆存主要有哪些环境影响?给出其利用途径。

  (1)压占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

  (2)矸石淋沥水污染土壤、地下水;

  (3)煤矸石粉尘、自燃污染环境空气;

  (4)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爆炸等安全隐患与环境风险;

  (5)影响景观。

  建筑材料(制砖、铺路)、采空区回填、发电、供热。提取有用成分有作化工材料、生产肥料。

  8. 2006年采掘类(煤矿)案例题

  拟建150万t/a煤矿。井田面积约46km2,处于平原农业区。煤层埋深380-450m。井田范围有大、小村庄16个,约3700人,区域北部有白水河自西向东流过,地下水埋深为2-3m,井田范围内有二级公路由东部通过,长约2.1km,区内土地大部分为农田,并有少量果园和菜地。白水河下游距井田边界3km处为合庄水库(小型水库,农田用水)。区内西边界内200m有占地1hm2的宋朝古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业场占地将搬迁2个自然村约450人,在井田外新建一个村庄集中安置居民。工程主要内容有采煤、选煤和储运等。煤矿预计开采59年,投产后的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2216m3/d,水中主要污染物是SS(煤粉和岩粉)。污水处理后回用,剩余部分排入白水河。矸石量约29.5×104t/a,含硫率为1.6%,属I类一般固体废物。开采期煤矸石堆放场设在距工业场地西南侧约400m的空地上,堆场西方约0.4km有A村,东方约0.6km有B村,东南方约0.4kmC村,西南方约0.7lkm有D村。 本区域年主导风向为NW风。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按相关标准规定,对矸石场选址有制约作用的村庄有( )

  A.A村 B. B村 C. C村 D. D村

  (回答此题时,应根据题意画图,处于有矸石场下风向的村庄均为其制约村庄)

  2.煤矸石堆场大气污染控制因子应有( ABCD )

  A.颗粒物 B. NOx C. SO2 D. F E. CO

  3. 本项目主要环保目标有( ABCD )

  A. 井田范围内村庄 B. 农田 C.宋朝古庙 D.白水河井田河段

  4.生态评价中主要工作包括( ABD )

  A. 地表沉陷区范围和沉降浓度预测 B.生态恢复方案编制 C.地下水位影响预测 D.移民新村选址环境合理性论证

  5.在编制环保措施时,优先考虑的措施应该是( AB )

  A. 沉陷地带复垦  B.控制水土流失  C.建设防风林带  D.异地开垦土地

  6.该项目环评中表征井田区自然环境现状的技术图件应有( BCD )

  A.区域行政区划图 B.井田及周边水系分布图  C.区域地质构造图 D.植被分布图

  (此题A不属于自然环境现状技术图件,行政区划图可粗可细。有的行政区划图只是将行政区界标明即可,不反映自然环境现状。)

  7.对两个自然村搬迁的环评中应论证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ABC)

  A.新村环保措施 B.迁入区土地资源利用影响 C.搬迁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D.新村对古庙的影响分析

  8.矿井排出的疏干水可直接作为( B )

  A. 选煤厂生产用水  B.煤堆场和煤矸石堆场降尘用水 C.工业场地绿化用水 D.井下降尘用水

  (其实矿井疏干水的利用方式,取决于疏干水的性质,包括其酸碱性、SS等主要污染物含量。但不需考虑,直接可以利用的就是B)

  9.古庙保护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BD )

  A.搬迁移建  B.井田范围将其划至井田区外 C.拍照存档后拆除 D.预留煤柱支撑

  (不可移动文物,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非特殊情况下,不应搬迁移建、拍照存楼后拆除。)

  10.深度超过4.5m的沉陷区面积约为1.8km2,该沉陷区合理的恢复和利用措施主要有( D )

  A.工业建筑用地 B.复垦建田 C.开辟成水产养殖区 D.填平绿化。

  (这个问题争议最大。因为在全国有关煤矿区,确实存在复垦建田的,也有开辟成水产养殖区的,但要看沉陷程度及范围。本题沉陷程度较大,A、B、C均不适合。复垦建区由于可能存在漏水漏肥问题;开辟养殖水面也存在漏水问题,甚至容易导致矿井透水事故。2005年和2006年均有两道这样的选择题(客观题),但之后均为问答题(主观题)。)

  9.2006采掘类(石油天然气)案例题

  北方某地拟开发一新油田,油田区地势平坦,中西部为农业区,有一条中型河流自北向南流过油田边界,滨河地带为宽阔的河滩,属“洪泛区”,每年夏秋两季洪水暴涨时有35km2以上区域称为水面,“洪泛区”内水生植物茂盛,有多种候鸟分布其中,其中有国家和省级保护鸟类12种,拟建油井分布在东西长18km,南北宽约8km的带状区域,按7个块区进行开采(图略),规划在位于油田西北部的镇建设油田生产和生活基地,拟建设道路网将各油田块区连通。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说明油田开发涉及到哪几种生态系统类型?

  (1)河流及湿地生态系统

  (2)草地生态系统

  (3)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

  (本题是根据题意及图示来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到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河流及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居城镇生态系统,但本题问的是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显然不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

  2.该油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几个时期?

  勘探试采期、施工期、生产营行期、闭井期。

  3.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划分,项目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重点因子和要点是什么?

  (1)河流及湿地生态系统。调查、评价对湿地水力条件、连通性、湿地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12种鸟类的影响;

  (2)草地生态系统。设置样地,调查草地植被覆盖率、主要植物种类、优势种及频率、有无国家或地方保护物种、植被长势、生物量等,给出草地覆盖度图。评价项目建设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

  (3)森林生态系统。调查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空间分布,主要树种及胸径、频率、密度,有无国家或地方保护树种,计算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郁闭度,覆盖率等,给出森林类型分布图,并调查森林中主要动物种群情况。重点评价项目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多样性的影响。

  (注意:如果题意问的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涉及人工生态系统,则需将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居村落生态系统一并回答。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土地利用格局、农田分布,特别是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调查土壤类型及肥力,水土流失状况;分析评价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对农田土壤及农作物的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主要调查人工林主要树种、株间距及行间距,栽种时间、现状郁闭度,主导生态功能;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林木蓄积量的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人居生态系统(居落生态系统):调查人居环境结构或组成、布局、现状环境质量、居住适宜性,分析评价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

  4.说明油田道路修建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和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1)道路修建占用较多的土地、压占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施工时设置的各类取、弃土场等临时用地也对植被及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坏;油田道路往往呈网格状分布,路网密度较大,对生境的切割明显,使生境破碎化,进而影响生物物种的交流,造成生物阻隔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为明显。

  (2)优化道路布局,降低路网密度;尽量采取低路基方案,减少土石方用量;设置足够的桥涵等通道,保障水力和生物物种交流的畅通。

  5. 油田项目的最大生态环境影响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减轻这种影响?

  (1)本项目最大的生态影响是对洪泛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不在洪泛区内建设任何工程。道路、管线建设尽可能不分割洪泛区,保障水力畅通。严格控制施工及生产营运期废水排入洪泛区。保护鸟类巢穴、停栖地、食源。

  10.油田验收2010年环评师考试油田验收

  某油田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6年3月获得批复。目前,该工程已试运行3个月,现对其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该工程处于半干旱地区,区域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零星分布有湿地,有少量天然草本植物,无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工程开发面积32km^2,设计产能2.0×10^5t/a。敷设地下集油管线长度140km,建设联合站3座,全年生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联合站废水COD的排放总量为11t/a。联合站污水处理装置稳定运行,月均排放废水1.5×10^4m^3。出水COD实测浓度70mg/L,出水排入一天然湿地。湿地与一河流连通,河流为III类水体。COD排放浓度限值为100mg/L。经测算,天然湿地水力停留时间约36d,COD的去除率为20%。联合站设2×2.8MW燃油锅炉,1用1备。锅炉房烟囱高35m,实测SO2排放量为420mg/Nm^3。联合站东边有一村庄。两者相距90m。村庄最高建筑物高15m,距离锅炉房烟囱最近距离130m。(注: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燃油锅炉浓度限值为900mg/Nm^3;装机总容量为2.8-<7MW的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35m)

  问题:

  1、锅炉房SO2排放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

  (1)满足环保要求。

  (2)尽管锅炉实测浓度达标;排气筒符合锅炉房总吨位的高度要求;排气筒高度比周边最高建筑物高度大大高出3米之上;联合站不在东边村庄主导风向的上风向,锅炉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既然进行的是验收监测,就应该是在符合负荷要求或调节后符合负荷的情况下进行的,题干没有提供过剩空气系数,即使考虑过剩空气系数,浓度也是可以达标排放的,再说也不可能无原则地人为鼓入太多的空气。题干也没有提供总量控制指标的任何信息,不必延伸考虑。尽管有3座联合站,确实应该给出总量控制指标,但题干提到了COD的排放总量,却没有提及SO2的总量,原因分析:一是确实没有明确SO2的总量,二是即使确认总量也是根据环评结论确认的,而本工程并没有说锅炉及燃料等发生了变更,其总量不外乎其排放是符合环评申请的总量指标的(锅炉不象污水处理站,污水处量站运行一般存在的较大的变数)。至于烟筒高度没有考虑到200米,因为没有必要,题干明确项目处于半干旱、以农业生态为主的区域,周边也可能就这么一个村庄,不可能有高楼。)

  2、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时应如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竣工验收调查应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本项目2006年环评获得批复,其噪声影响评价执行的是《城市区域环境影响标准》,因此,竣工验收调查仍应执行环评时的该标准。)

  (2)《声环境质量标准》可作为校核标准或验收后的达标考核。(由于《声环境质量标准》已替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验收调查在执行原标准的同时,还应以新标准对本项目的噪声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校核或达标考核。)

  (3)符合旧标准,同时符合新标准要求的,则符合环保要求;符合旧标准,但不符合新标准要求的,则不影响其验收,但应在验收后进行整治,以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括号内的斜体字可以不答。其实只答前两条就可以了。这个题应该不会有人错的。乃人所共知。太简单了。没有陷井)

  3、评价联合站废水排放达标情况。

  (1)联合站废水排放COD实测浓度为70mg/L。排放浓度达标。

  (2)总量:1.5×10^4×12×10^3×70×10^(-9)=12.6(t/a)。大于批准的总量11t/a。总量不达标。

  (3)天然湿地不能视为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企业不经环境保护或湿地主管部门同意将污水排放天然湿地是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违法行为。

  因此,联合站废水排放不达标。

  (这个题天然湿地是个陷井。一、天然湿地应该是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允许排放污水应经过分析评价,并经环境保护部门或湿地主管部门同意。二、该湿地为天然湿地,不是企业自建的人工湿地,不能允许其随意排放污水。当然如果是企业自建的人工湿地,那就另当别论。)

  4、指出评估集油管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应开展的现场调查工作。

  通过现场调查,主要核查(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有关部门审查、批复要求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管线沿线是否采取分层回填的方式,特别是穿越农田区的土壤层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不影响农作物耕作和生长;调查穿越草地段的植被恢复情况是否采取了适宜的生态恢复方法、包括土壤利用与保护、植物种类是否选择浅根系的当地物种、植物恢复密度、生物量及生长情况等。

  (2)调查在穿越湿地段的方式及是否造成湿地分割、破坏,阻隔湿地水力联系,是否造成湿地萎缩,调查采取的措施是否可行。

  (3)调查工程建设时各类临时占地的整治与恢复情况,包括当时的施工便道、临时场地的土地与植被的破坏面,或弃土弃渣场。

  (4)调查采取的防止漏油等风险措施的可行性,如穿越农田、湿地区是否设置了截止阀等。

  (5)调查沿线采取的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

  (6)调查方法采取现场踏查、遥感、样方调查、拍照、走访等方式。

  11.2009年案例第四题(油田验收)

  依托现有联合站新建一片油田,设计年产油3×105吨,原油通过新建70公里管线输送至联合站。联合站原有3台A型10 t/h燃气伴热加热炉,2用1备;2台4 t/h燃煤供暖炉,1用1备。预留新建1个5×104立方米原油储罐和2台B型10 t/h燃气伴热加热炉。所用天然气不含硫。设施有非甲烷总烃排放。新管线有5公里沿途两侧分布稀疏灌草,1公里外有稀疏胡杨林。环评中生态评价范围含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米。环评批复尽量减少植被破坏,注意复绿,联合站不增加SO2排放总量。工程拟申请环保验收,环保设施与环评批复一致,年产油达2×105吨。联合站没有增加燃煤量,但煤种有变化。与胡杨林分布区相距1公里的管线处在建设阶段被划入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问题:

  1、是否满足竣工验收调查要求?说明理由。

  2、确定生态环境验收调查范围,说明理由。

  3、为判断联合站大气污染物是否达标,应至少设置哪些监测点位?说明理由。

  4、SO2排放总量能否满足环评批复要求?说明理由。

  5、在进行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调查时,除落实以上措施外,还应开展什么工作?

  参考答案:

  1,(1)满足验收调查要求。

  (2)根据“生态影响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要求,该类项目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即可开展验收调查工作。

  2,(1)本项目验收调查范围包括为环评时的影响评价范围,即“含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米”。此外,还需包括管线1公里外的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

  (2)根据“生态影响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规定,验收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评文件的评价范围一致;当工程发生变更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能全面反映出项目建设的实际生态影响和其他影响时,根据工程变更和工程实际影响情况,可对调查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3,(1)A和B型燃气炉至少分别选择一台锅炉出口进设监测点位;4t/h燃煤锅炉在其环保设施进、出口分别设监测点位。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包括上风向背景点,下风向布设4个监测点(须包括最大浓度点)。

  (2)A、B炉使用的是清洁能源,一般不需加装环保设施,只需在其出口进行监测即可;燃煤锅炉一般需要配备环保设施,为检查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应在其进、出口分别设点监测;由于联合站存在无组强排放非甲烷总烃现象,需按无组强排放监测要求进行布点监测。

  4,(1)不能确定SO2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

  (2)因为尽管联合站燃煤量没有增加,但煤种有变化,SO2的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变数。

  5,(1)调查所依托的联合站原有环保设施的运行及污染排放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否进行了有效整改;

  (2)本项目验收时周边有新批准的省级胡杨林保护区,应开展项目对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调查,明确保护区划界与项目的位置关系,调查项目建设对胡杨林保护区结构、功能及重点保护对象—胡杨林及其生境的影响,包括进行必要的土壤、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等水力联系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调查;

  (3)还应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4)根据调查结果,明确为保护胡杨林,建设单位应予进一步采取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包括针对胡杨林保护区的风险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