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2016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点讲义:5章(2)

2013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点讲义:5章(2)2.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2.1 熟悉城市规模的基本概念

2.1.1 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规模等。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法。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常常是城市极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

当增加一个人或企业运行成本与收益的增量相等时的城市规模是城市的最佳规模;当城市的集聚力和分散力达到平衡时的规模,是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城市的均衡规模大于最佳规模的原因是应为有大量的外部效应存在,使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2.1.2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城市人口数量受国内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城市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级标准相差很大。确定人口规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组成以及人口分布,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经济、建筑布局、场所设置、道路修建、绿化方案以及管理配置等的规划。

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者的关系是相关的,根据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用地指标就能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因此,在城市发展用地无明显约束条件下,一般是从预测人口规模着手研究,再根据城市的性质与用地条件加以综合协调,然后确立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就可推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

2.2 了解城市规模的形成机制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受自然、历史、政治、经济、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多种模式。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城市数量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直接因素。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是推动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升级的基础动力。通常认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如人均值、地均值(密度)、城市化水平等对城市规模分布类型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人均工业总产值除外)

2.3 熟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2.3.1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细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细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2.3.2 聚集经济效益

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城市是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集中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属于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的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大,必然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总量的增加,分工协作的加强,辅助产业的发展,其结果不仅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和成本。

第二种类型是:属于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的集中。这比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各个地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表现在: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企业的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达到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广泛协作,推广技术,开展竞争,从而刺激企业改进生产、开发产品、提高质量,创造出的经济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的,不是集中的规模愈大愈好。当企业和居民过分集中,或城市规模过大时,同样会产生和扩大外在的不经济,明显地增加生产和流通费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最终导致聚集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所以,城市企业和居民聚集存在一个合理的"",也就是需要一个最佳的城市规模。

2.3.3 经济增长机制

(1)经济增长的原理

供给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在城市经济中,供给的基础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二是专业化协作程度;三是投资环境,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

(2)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可通过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式来实现。在现实中这两种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

(3)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等几个方面。

2.3.4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3.5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3.6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

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2)外延式和内涵式的经济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内涵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劳动者技能。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2.4 熟悉城市产业结构对城市职能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2.4.1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另一是城市为城市本身包括其居民服务的作用。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4.2 城市产业结构

(1)概念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也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其形成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所决定的。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2)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人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

2.4.3 城市职能的演变

主导产业是城市产业结构的核心,对城市职能和空间布局影响力最强。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现时代社会,社会生活组织秩序由农业经济社会逐次向工业经济社会、后工业知识经济社会转变。对应的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

城市的主要职能完成了由政权、经济的控制和管理职能向生产力的开发和社会、经济产业的经营管理职能的转变,又由生产力的开发和社会、经济产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向知识生产、人才开发、信息流通和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城市特质逐次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工业生产基地以及科技开发、信息和物质流通和生活服务中心转变,城市形态由权力中心结构向经济中心结构,再向信息和生活网络结构的演变。

2.4.4 城市结构形态演变

(1)农业经济时期

资源结构及要素构成:以直接利用型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体能为主,自然资源的禀赋起决定作用。政权机构、防御设施、城市商业、手工业、居住为五大基本要素;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于种植和养殖业,处于依附地位,产业结构受自然资源制约。

空间结构:面状经济活动,布局分散。以宗词、王府、市场为核心,与政治制度高度统一。手工业在城内呈前店后坊式布局,商业由集中设市向街市转化,城市功能简单。

城市结构特征:城市的区位条件较好,但城市空间封闭,对外联系少;宗教在自然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地位;等级制度明显,有明显的空间分化;城市的政治和军事职能明显,与周围农村联系密切。

(2)工业经济时期

资源结构及要素构成: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相关产业与资源成组分布,交通的进步克服了资源的地域限制。自然资源地位下降,智力资源和人文资源日益重要,银行、工厂、仓库、娱乐、交通、市场设施成为新的物质要素。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由处于绝对支配地位逐渐让步于第三产业。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朝高技术、高加工度型转化,农业的集约化提高,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

空间结构:在聚集力和扩散力作用下发生功能区重组,工业沿交通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并从市中心向边缘区转化,商业空间布局逐渐多层次多元化,居住区不断分化。

城市结构特征: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分区逐渐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城市经济的增长和投资成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聚集效应明显;内涵调整和外延扩展交互作用,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变动。

(3)知识经济时期:

资源结构及要素构成:非物质性资源占主导地位,智力资源和知识成为稀缺资源。各种资源自由流动,信息高速公路、知识、人才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物质要素。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支配地位。农业实行高效集约型生产,知识密集型企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信息、金融、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构成主导产业。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的空间局限减少,各功能区松散布局,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城市服务业和居住职能突出,城市花园出现,智力资源密集区成为发展核心。

城市结构特征:传统的圈层式的城市发展将日趋衰弱,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将越来越明显;产业布局和生产方式呈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局面;知识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并依托人才密集区在城市集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的制造工业区将会与新的信息产业中心并存,出现二元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空间。

2.4.5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1)城市的生态化和人本化;

(2)大分散、小集中;

(3)多样化、多中心布局;

(4)空间分异日趋明显。

 

 

 

 

 

 

国和网校预祝广大注册城乡规划师考生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报名事宜、考试信息、培训信息,可拨打国和网校全国客服电话010-62983637,或登录国和网校官方网站www.gohoedu.com 。如果您感觉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下面分享一下吧!
注册城乡规划师课程试听

注册城乡规划师相关文章

考试图书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辅导教材 第1分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折扣价:¥62.10 元

原 价:¥69.00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辅导教材 第2分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折扣价:¥115.20 元

原 价:¥128.00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辅导教材 第3分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折扣价:¥62.10 元

原 价:¥69.00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辅导教材 第4分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折扣价:¥55.80 元

原 价:¥62.00